【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中国校外教育
曾用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主办:中国儿童中心
主管: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ISSN:1004-8502
CN:11-3173/G4
语言:中文
周期:旬刊
影响因子:0.43235
被引频次:130261
期刊分类:理论与管理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浪漫主义的现实“突围” ——教育视角下《平(3)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与妹妹兰香相比,1977年元月高中毕业的孙少平是 “文革”的最后一批受害者。薄弱的知识和经济基础使他失去了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机会。兰香的条件则好

与妹妹兰香相比,1977年元月高中毕业的孙少平是 “文革”的最后一批受害者。薄弱的知识和经济基础使他失去了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机会。兰香的条件则好得多,凭借惊人的天赋和两个哥哥五年来攒下的经济基础,顺利地考入全国重点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学习天体物理。兰香直接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太空和宇宙,作为顶尖人才的后备军,以省城为起点开始了新的人生。相较于孙少平,兰香显然更接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也能真正地与精英阶层平起平坐,在省委书记一家面前自信大方、谈吐自然。处在这群成长于80年代的真正 “新人”中的孙少平更像是残留着 “文革”伤疤的上一代,被新时代迅速涌现出的人才 “淘汰”。

坐在列车和游船上的,是处在时代、阶层和城乡夹缝中的孙少平。然而此时他仍未真正察觉自己的处境,直到为他织造人生图景的田晓霞意外身亡。噩耗降临时,他也正领悟到矿工的生活现实:“有时候,孙少平一旦进了惠英嫂的院落,不知为什么,就会情不自禁对生活产生另外一种感觉。…… 他感到,作为一个煤矿工人,未来的家庭也许正应该是这个样子——一切都安安稳稳,周而复始”[6]243。孙少平对煤矿工作的认识由 “虚”入 “实”。田晓霞死后,拉扯他 “僭越”阶层的外力也消失了。在 “光荣”“骄傲”“价值”等语词冷却之后,他必须接受日常生活的朴素与庸常。结尾处孙少平回到矿厂时,迎接他的正是头戴红纱巾的惠英嫂和她的儿子明明——这副图景意味鲜明:孙少平最终接受了 “矿工应有的生活”,并勇敢地向前走去。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深入描写了主人公真实的精神状态。从 “艰难困苦也是一种幸福”,到 “找到适合的归宿”,孙少平的幸福观发生了质变。他开始分清理想主义话语与现实生活的界限,真正地投入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中,在自我认同的充实中获得 “生命本体自发的幸福感”[8]43。但主人公并未放弃对意义与价值的追求,他买了几本书带回煤矿,其中最喜欢的是《一些原材料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回到矿山,孙少平还将继续为报考煤炭技术学校做准备。他依然在矿井下心怀世界,只不过选择与过去的自己和外在评判和解,以 “沉浸其中”的方式完成价值实现。

三、“真实的人”与 “编年史”

孙少平并不是 “高大全”的 “社会主义新人”,他是 “真实”的——他的身上汇集了新旧两个时代、乡村与城市、底层与精英的矛盾,并承受着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种种撕裂。孙少平最终回到了 “黄土地”,但他不像高加林一样怀着无路可走的绝大的悲伤,而是学会了自我安顿。小说到此戛然而止,满怀罗曼蒂克情调的青年孙少平已经远去,他正在走向成熟而平和的新阶段,选择一条可靠的道路,并以默默耕耘的姿态将内心的理想付诸实践。

这并非理想对现实的妥协,而是人生姿态的必然转变。在孙少平这个夹缝中的 “新人”身上,路遥着力于写出他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一次又一次的挣扎,质朴的日常生活和人生命题不可谓不真实。路遥是怀着历史的雄心来书写《平凡的世界》的:“三部,六卷,一百万字。作品的时间跨度从一九七五年初到一九八五年初,为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人物可能要近百人左右。”[9]40在编年史方式结构的作品中,作者须履行巴尔扎克所说的 “书记官”职能,要 “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在这种社会大背景(或者说条件)下人们的生存与生活状态”[9]52-53。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孙少平必须服从历史的安排,并为社会结构的完善发挥 “螺丝钉”般的作用。伴随主人公的成长,社会转型逐渐走上正轨。制度的建立是迅速的,少安和少平没有考大学的能力和机会,而几年后妹妹兰香有足够的条件通过高考完成命运的改变,孙少平也得以通过新兴的职业教育葆有汲取知识的机遇。通过孙少安、孙少平、孙兰香兄妹三人的成长故事,路遥演绎了一幅 “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图景。“寒门出贵子”的励志故事让改革充满魅力,教育制度的恢复和建立打开了一代年轻人通往未来的大门,回到矿山的孙少平对体制提供的教育机会满怀期待。

如果把主人公对知识的追求放在作品中的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段中来看,兄妹三人的故事只是作家的理想化设计。相较于同时期的大多数农村底层青年,兄妹三人幸运地拥有一个尊重知识的家庭环境、相对良好的教育机会。父兄辈怀有 “牺牲”自我、托举下一代的未来的觉悟,兰香有机会和能力通过高考,也与家中几辈人积攒的眼界和 “知识”不无关系,何况她拥有极高的天赋。农村青年也并不都能像孙少平一样,拥有田晓霞那样的朋友。小说不仅展示了乡村教育中国家层面(恢复高考)和学校层面对教育机会分配的影响,也将家庭背景这一重要内部因素摆到台前。“家庭的社会分层会影响到子女的教育分层,而子女的教育分层又是决定他们未来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社会分层与教育分层通过一定的代际关系进行了传递。家庭背景对子女教育有显性影响和隐性影响。显性影响是指家庭能够直接为子女教育提供的帮助,主要表现在家庭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作用上;隐性影响是指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潜在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文化资本的作用上。”[10]93在前辈 “接力棒”式的努力与支撑下,小妹妹兰香终于实现 “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这一几代人的愿望,正是教育分层与社会分层代际传递的体现。


文章来源:《中国校外教育》 网址: http://www.zgxwjybjb.cn/qikandaodu/2021/0205/591.html


上一篇:试论《古文观止》选 “二流作品” 的合理性
下一篇:紫谷伊甸园,让身心与大自然来一场真正的邂逅